★全國文明縣城  ★國家衛生城市  ★國家園林縣城  ★西部百強縣
您當前瀏覽位置:首頁>政務公開>黨群部門信息公開目錄>賀蘭縣委辦公室>縣委辦文件

中共賀蘭縣委辦公室 賀蘭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《賀蘭縣落實科技強區行動 建設科技創新示范縣實施方案》的通知

索引號 11640122010103150T/2023-00012 文 號 賀黨辦〔2023〕4號 發布日期 2023-01-13
發布機構 中共賀蘭縣委辦公室 公開時限 長期公開 所屬分類 縣委辦文件
關 鍵 詞 科技強區;科技創新

寧夏賀蘭工業園區黨工委、縣委各部委、政府各部門、各人民團體、各鄉鎮場(街道)、縣屬各企事業單位、駐縣區市屬各單位黨(工)委(黨組、總支、支部):

《賀蘭縣落實科技強區行動 ?建設科技創新示范縣實施方案》已經縣委、縣政府同意,現印發給你們,請抓好貫徹落實。



中共賀蘭縣委辦公室????????

賀蘭縣人民政府辦公室????????

2023年1月11日??????????

(此件公開發布)

賀蘭縣落實科技強區行動建設科技創新示范縣實施方案

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打造科技創新高地、銀川市建設創新發展引領市的安排部署,強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加快落實科技強區行動,推進科技創新示范縣建設,結合我縣實際,制定如下實施方案。

一、指導思想

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立足新發展階段,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、人才是第一資源、創新是第一動力,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。圍繞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、市第十五次黨代會目標任務,著眼“四個面向”戰略導向,實施創新力量厚植、創新主體培育、創新協同聯動、創新生態涵養四項工程,以全面創新為基礎抓高質量發展、以產業創新為重點延鏈壯鏈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賦能企業、以機制創新為保障激發活力,為建設科技創新示范縣積蓄發展新動能,厚植發展新優勢。

二、發展目標

圍繞自治區打造科技創新高地,銀川市創新發展引領市建設,通過實施四項工程,深化四項改革,搭建五大平臺,開展十項行動,增強科技創新“五個一百”硬實力。到2025年,縣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顯著提升,達到A類縣區標準。

聚焦百億產業加大投入。緊扣自治區“六新六特六優”產業,銀川市“三新”產業及“兩都五基地”建設,推動特色優勢產業鏈式發展,加大新材料、新食品等優勢主導產業和新興戰略產業科技投入,全社會R&D投入強度達到2%;縣本級財政R&D投入年均增長30%以上,高新技術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5%。

建立百支科技人才團隊。緊密對接區內外高精尖科技團隊,建成人才小高地18個;引育科技領軍人才10人;認定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9個,高精尖缺人才、學術技術帶頭人260人。

搭建百個科技創新平臺。組建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新型研發機構、技術創新中心15家。累計培育自治區創新平臺75個、智能工廠3個、數字化車間12個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占比達到35%。

轉移轉化百項科技成果。全縣每萬人口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5件;專利累計授權量達到360件,每年登記科技成果20個以上、轉移轉化科技成果20個以上,技術合同成交金額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0.8%,取得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。 ?

培育百家科技型企業。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100家,有研發活動的規上企業占比達到45%,累計培育創新型示范企業15家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0 家、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15家、農業高新技術企業15家、科技型中小企業180家、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38家。

三、重點任務

(一)實施創新力量厚植工程,在增強核心競爭優勢上做示范

1.健全科技研發中心平臺。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,圍繞“六新六特六優”產業鏈布局創新鏈,爭取建設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,加快推進厚生記小雜糧休閑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恒康科技寧夏醫藥中間體工程研究技術中心、硅基陶瓷復合材料重點實驗室等自治區級創新平臺建設,打造以北瓷、北伏、西夏嘉釀等重點企業為支撐的創新小高地。對新認定的重點實驗室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給予一定額度的資金補助,提升自主創新能力。到2025年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占比達到35%,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7家,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0家,技術創新中心達到50家。

牽頭部門:科技局

責任部門:發改局、農業農村局、財政局、賀蘭工業園區管委會、各鄉鎮(場)

2.拓展創新創業孵化平臺。支持賀蘭工業園區、融晟公司、WWT眾創空間等不同主體利用國有閑置房產、已開發的寫字樓、閑置廠房等現有資源改造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、眾創空間、創業孵化示范基地。到2025年,雙創示范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達到3個,科技企業孵化器、眾創空間總數達到8個以上。充分發揮科創中心國家級科技孵化器、國家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的示范引領作用,完善“眾創空間+孵化器+加速器”鏈條式孵化服務體系,為企業提供全周期創新創業服務。

牽頭部門:發改局

責任部門:人社局、科技局、農業農村局、商務和投資促進局、賀蘭工業園區管委會、融晟公司

3.組建產業創新聯合體平臺。支持龍頭企業牽頭、高校院所支撐、各創新主體協同,共同構建創新聯合體聯合攻關共性關鍵技術瓶頸,對協同推進研究開發與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明顯的給予資金獎補,引導產業鏈上下游、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。引導賀蘭工業園區、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、區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,支持北瓷、百瑞源、塞尚、科海生物等企業牽頭組建行業領域創新聯合體,推動科研項目、科研設備、資金人才一體化配置,建成一批研發機構、中試基地樣板,構建共性技術支撐和供給體系。

牽頭部門:科技局

責任部門:發改局、財政局、農業農村局、賀蘭工業園區管委會、各鄉鎮(場)

4.建立科技服務大市場平臺。支持科技要素大市場運營,引進法律、財會、保險、人力資源、科技中介、知識產權、評估認證、辦公商務等各類服務機構,積極打造技術交流、金融服務、專家人才、技術合同登記、創業孵化服務等一站式企業服務平臺,形成本地化“線上+線下”相結合的全渠道服務模式。到2025年專利累計授權量達到360件,每年登記科技成果20個以上、轉移轉化科技成果20個以上。

牽頭部門:科技局

責任部門:組織部(人才辦)、財政局、發改局、農業農村局、人社局、商務和投資促進局、賀蘭工業園區管委會、市場監管局、融晟公司、各鄉鎮(場)

5.建立科技金融投融資平臺。探索建立集投、擔、貸等功能的市場化投融資平臺,為科技企業提供投融資咨詢、金融資源對接、金融法律顧問等“一站式”科技金融服務。鼓勵商業銀行開發信用貸款、知識產權質押貸款、股權質押貸款等科技金融產品。借助“銀川新星”科技創新引導基金,加大對種子期、初創期、成長期科技型企業的投入力度,幫助科技型企業發展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。

牽頭部門:財政局

責任部門科技局、發改局、農業農村局、司法局、賀蘭工業園區管委會

(二)實施創新主體培育工程,在集聚創新要素上做示范

6.開展科技企業梯次培育行動。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,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,建立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培育庫,對“科技型中小企業—科技小巨人企業—國家高新技術企業—創新型示范企業”分類培育提升,到2025年全縣累計培育創新型示范企業15家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0家,自治區科技小巨人企業15家,農業高新技術企業15家,科技型中小企業180家,“專精特新”中小企業38家。

牽頭部門:科技局

責任部門:發改局、農業農村局、賀蘭工業園區管委會、各鄉鎮(場)

7.開展企業家精神培育行動。培育創新文化,弘揚科學家、企業家、工匠精神,涵養優良學風,營造創新氛圍,通過“請進來”和“走出去”相結合,大力開展企業家創新創造意識培育行動,定期召開“政銀企”座談會,實時解讀科技創新扶持政策,針對不同層次、不同領域經營管理人才開展企業創新政策、創新方法、創新服務培訓,營造企業家群體敢于創新、善于創新的濃厚氛圍,每年培訓企業家1000人次,實現科技型企業培訓全覆蓋。落實好中央、區市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,加大企業創新后補助和前引導后支持力度,將科技項目、人才計劃、表彰獎勵向創新企業側重,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。

牽頭部門:科技局

責任部門:組織部(人才辦)、發改局、財政局、稅務局、農業農村局、賀蘭工業園區管委會、各鄉鎮(場)

8.開展科技人才引領行動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,堅持尊重勞動、尊重知識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創造,實施更加積極、更加開放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,加快建設縣域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。圍繞重點行業和主導產業,實施“人才小高地”建設、學術技術帶頭人儲備和“高精尖缺”人才培養工程,努力培養造就更多科技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、青年科技人才、卓越工程師、大國工匠、高技能人才。加強與自治區重大人才工程、重大科技計劃對接協同,深化跨區域人才合作。綜合運用好生活補貼、住房保障、子女入學、配偶就業、金融支持等人才政策。用好“科創中國”樞紐城市及東西部科技合作等機制,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雙輪驅動,探索“揭榜掛帥”項目引才、建立離岸孵化基地異地用才等柔性引才、靈活引才方式。到2025年,累計引育自治區級科技創新團隊9個以上,建成人才小高地18個,培養引進科技領軍人才10人以上,高精尖缺人才、學術技術帶頭人260人以上,高技能人才500人以上。

牽頭部門:組織部(人才辦)

責任部門:人社局、發改局、財政局、科技局、農業農村局、賀蘭工業園區管委會

9.開展科技特派員助力行動。強化農業科技支撐,支持科技特派員開展新品種、新技術、新模式試驗示范推廣,聯合區內外高校、科研機構每年實施節水灌溉、高效栽培、生物技術、生態保護、“互聯網+”等方面成果轉化類項目10項、創新創業類項目20項、技術指導服務類項目20項。建立科技特派員社會化服務站點20個,開展科技特派員組團服務活動,加大法人科技特派員的選育力度,每年開展技術服務及技術培訓10場次,培訓科技人才300人次。到2025年,科技特派員人數達到150人,高層次自然人科技特派員比例達到15%,全縣行政村科技特派員覆蓋率達到100%;建立科技特派員成果轉化基地20個,創新創業示范基地50個。

牽頭部門:科技局

責任部門:組織部(人才辦)、農業農村局、人社局、財政局、自然資源局、水務局、各鄉鎮(場)

10.開展全域科普示范行動。健全縣域科普服務體系,突出“黨建+科普”引領,建立縣、鄉(鎮、街道)、園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(所、站)科普活動室(站)、縣屬學??破栈顒邮?,新建綜合性科普活動室或專業科普場館1個,確保全領域覆蓋。健全完善學會機制,突出“科普+產業”特色,建立“三長建三會帶三隊”,充分發揮老科協作用,在工業、農業、教育、衛生等各行業開展科普服務,確保全行業推進。突出品牌特色,打造一批國家、區市級科普示范基地。到2025年全縣科普示范基地達到50個,創建全國級科普示范基地8個,區市級科普教育基地、農村科普示范基地、科技教育特色學校10個,成立科技志愿服務隊60支,成功創建全國科普示范縣。

牽頭部門:科協

責任部門:財政局、發改局、農業農村局、衛健局、教育局、科技局、文旅局、銀川市生態環境局賀蘭分局、各鄉鎮(場)、富興街街道辦

(三)實施創新協同聯動工程,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上做示范

11.開展關鍵技術攻堅行動。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,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。建立科技部門與行業部門創新聯動新機制,聚焦自治區“六新六特六優”產業、銀川市“兩都五基地”建設,基于我縣現有產業優勢,以科技項目為抓手,推動科研項目、科研設備、資金人才一體化配置。強化“產業出題、科技答題”,深化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項目形成機制,加強基礎研究,突出原創,鼓勵自由探索。實行重大科技項目“揭榜掛帥”制度,確定一批重點技術攻關方向,建成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、行業領域創新聯合體,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瓶頸,培育一批“單打冠軍”“隱形冠軍”。重點組織北瓷、百瑞源、塞尚、科海生物等龍頭企業組建行業領域創新聯合體,每年組織實施“揭榜掛帥”項目1-2個、重點技術攻關項目3-5個,縣級科技計劃項目30個。

牽頭部門:科技局

責任部門:發改局、農業農村局、財政局、銀川市生態環境局賀蘭分局、應急管理局、自然資源局、水務局、賀蘭工業園區管委會、各鄉鎮(場)

12.深化東西部科技合作行動。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,強化目標導向,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。搶抓寧夏建設全國首個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重大機遇,借助銀川市創新型城市和“科創中國”樞紐城市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優勢,推動賀蘭縣各類創新主體與東部地區企業、高校和科研院所廣泛合作,每年形成東西部產學研科技合作項目30個。積極對接寧夏技術轉移研究院、科技成果育成平臺和離岸孵化器,引導新型材料、生物醫藥、清潔能源等領域企業在東中部地區設立“飛地”研發中心,鼓勵縣內企業開展科研代工、委托研發等合作模式,探索建立“區外研發+賀蘭轉化”科技成果落地新機制。

牽頭部門:科技局

責任部門:發改局、農業農村局、自然資源局、商務和投資促進局、賀蘭工業園區管委會、科協、各鄉鎮(場)

13.開展數字化賦能行動。加快推進農業數字化升級、工業數字化轉型、服務業數字化發展,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、數字化賦能。工業園區建設智能化服務平臺“工業大腦”,推進“設備換芯、生產換線、機器換人”,推動企業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,打造研發生產、質量控制、運行管理全面互聯和產業鏈環環相扣的智能化園區。建設智慧農業“一張圖”,加快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手段在農業全產業鏈融合集成應用。聚焦水安全、生態環保、植被恢復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,構建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技術體系。發揮科技在鄉村振興、醫療健康、防災減災、公共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,解決社會民生科技發展關鍵問題。加快數字社會建設,推動教育體育、綜合執法、交通運輸、環保監管、社會治理、應急管理、民族宗教等數字化、智能化建設,打造數字政府,提升數字治理、服務、監管效能。到2025年,累計打造數字農業示范基地8家以上,培育自治區級智能工廠3個,數字化車間12個,實現重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全覆蓋。

牽頭部門:網信辦

責任部門:政府辦、發改局、科技局、農業農村局、衛健局、教體局、交通局、綜合執法局、應急管理局、氣象局、水務局、自然資源局、市場監管局、商務和投資促進局、銀川市生態環境局賀蘭分局、供銷社、統戰部、賀蘭工業園區管委會、各鄉鎮(場)、富興街街道辦

14.開展高新技術開發區提檔行動。圍繞優勢產業,大力實施延鏈補鏈壯鏈強鏈行動,全力打造暖泉片區新材料產業集聚區,加快建設德勝片區綠色食品產業集中區,積極優化金貴片區飛地產業融合區,推動特色優勢產業鏈式發展,建成新材料、新食品、生物醫藥等一批標志性引領型產業集群,實現跟跑變并跑和領跑。圍繞結構改造、綠色改造、智能改造、技術改造,精準引進各類創新要素向園區集聚,完善高新技術產業從企業孵化、技術研發、成果轉化到產業集聚的培育發展體系,推動產業鏈、創新鏈、價值鏈深度融合。加快新型材料、清潔能源、裝備制造、數字信息、現代化工、輕工紡織“六新”產業發展再造工業新優勢。高標準規劃建設新食品產業園,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,強化綠色食品高端化、差異化、特色化競爭優勢,建設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加工優勢區。圍繞無機非金屬、氮化硅合金、玻璃和防水建材、高分子等,推動產業向高純度、高強度、高精準、高性能方向發展,建設全區綠色環保建筑新材料產業集聚區。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5%。

牽頭部門:賀蘭工業園區管委會

責任部門:發改局、科技局、農業農村局、銀川市生態環境局賀蘭分局

15.開展農業高新示范區創建行動。依托賀蘭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、現代生態漁業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區,創建自治區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,加快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,育成一批農業科技型企業,加大預制菜、調味品、保健品等產品研發,建立集研發、種養、加工、營銷、文化、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全產業鏈標準基地。實施現代農業“芯片”攻堅行動,培育現代農業良種良法良品示范區,支持科豐種業、西夏種業、科海生物等企業開展品類基因挖掘、種質創新、高效繁育等領域應用研究,推進種質資源庫建設,建設良種繁育基地8家,良種覆蓋率達到97%,叫響賀蘭“良種之鄉”品牌。積極開展“三品一標”認證,到2025年,建設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11家,綠色食品、有機農產品、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達到33個以上,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試行取得積極成效。

牽頭部門:農業農村局

責任部門:自然資源局、科技局、文旅局、水務局、市場監管局、銀川市生態環境局賀蘭分局、各鄉鎮(場)

(四)實施創新生態涵養工程,深化科技體制改革

16.深化科技創新領導體制機制改革。加強黨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,組建賀蘭縣科技創新委員會,作為縣委、縣政府議事協調機構,由縣委、縣政府主要領導擔任主任,相關縣領導任副主任,縣委、縣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,優化科技管理人員隊伍,統籌推進全縣科技創新工作,破解創新資源分散、合力不夠等問題,形成黨委領導、政府主導、科技局牽頭、成員單位協同的科技創新治理工作格局。

牽頭部門:縣委辦、政府辦

責任部門:科技創新委員會各成員單位

17.深化科技創新優先投入機制改革。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,緊盯關鍵技術瓶頸,兼顧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發展、科技發展與人才培育、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發展、點狀突破與面上創新、內部創新與外源性創新,促進人才、資本、技術等各類創新要素充分流動和集聚,提高科技資源配置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率。構建政府引導、企業主體、金融機構及其他力量共同參與的多元科技投入體系。提升科技投入效能,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,激發創新活力。縣本級財政R&D投入年均增長30%,優化資金補助方式,采取“前引導”“后支持”“后補助”等多種形式給予資金支持。

牽頭部門:科技局

責任部門:發改局、財政局、農業農村局、賀蘭工業園區管委會、各鄉鎮(場)

18.深化科技創新領域放管服改革。優化科技服務業發展環境,支持一批服務能力強、專業水平高的綜合類、研發設計類、成果轉化類科技中介示范機構發展壯大。鼓勵高校、科研院所、服務機構依法成立科技服務業聯盟和行業協會,拓寬服務范圍,引導規范化運行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企業提供高質量專業化科技服務。組織科技管理干部持續學習政策、掌握政策、宣講政策,加快創新政策兌現落實。

牽頭部門:科技局

責任部門:發改局、農業農村局、財政局、網信辦、民政局、賀蘭工業園區管委會、審批服務局、各鄉鎮(場)、富興街街道辦

19.深化科技創新聯動考評機制改革。深化科技評價改革,建立科技創新考核體系,將科技創新工作任務單獨列入績效考評體系,通過考核機制落實上級部門及縣委、縣政府關于科技創新的安排部署??萍季謺h委督查室、縣政府督查室定期對各牽頭單位、責任單位工作任務落實情況進行督查通報,積極宣傳好的經驗做法,切實傳導壓力、激發動力、形成合力,并向縣委、縣政府報告。

牽頭部門:縣委督查室、縣政府督查室

責任部門:科技創新委員會各成員單位

附件:《賀蘭縣建設科技創新示范縣責任和任務清單》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附件下載
亚洲欧美另类春色校园_国产经典精品第一页_欧美18VIDEOSEX性欧美亅IZZ4_色天使久久综合给合久久_欧美人与动欧交视频